在职Q社区,看到一则网友的吐槽帖:
“我是从事市场运营工作的,入职公司一年多了,对工作勤恳努力,每月累计加班百余小时已是常态,如此这般卖命,可领导还是不满意,完全看不到我的付出,真的要崩溃了。”
字里行间都透着满满的疲惫和无奈,到底是领导选择性失明,还是自己做得还不够?这是需要客观且理性去分析和判断的。
像这位网友的情况,在职场上也比较普遍。有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明明已经很努力了,却一直得不到领导的认可,难免就会心生委屈和怨怼。
殊不知,有时候我们是掉入了自以为“努力”的陷阱,过度去强调努力的过程,刻意去回避产生的结果,还习惯性地给自己找合理化解释,实际上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谎言。
前两天,同事周周过来找我诉苦,说领导总是针对自己,工作很是郁闷,想让我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给些建议。
问及原因才知道,原来他们部门有重要客户到访,领导想要提高业绩,要求他尽快拿出一份新产品推广策划书。
时间紧、任务重、要求高,从接到任务当天,他就打起十二分精神对待。没想到策划书却被领导反复退回了三次,感觉领导有些吹毛求疵。
毕竟项目存在特殊情况,难道就不能放宽验收标准吗?从试图解释,到极力争辩,想要捍卫自己的观点,最后依然无果,他心里怄气到要窒息。
表面上看,他确实“已经很努力”了,但结果却没有达到领导要求的标准,这就说明工作上还有提升的空间。
在领导眼里,实际上就是“做得还不够”,一次又一次地退回,其实是在给机会去修补。
这个时候不需要去找理由强辩,要做的就是一倍努力不够,就两倍、三倍往上叠加,直至拿出让领导满意的结果。
小林是我们公司的业务经理,入职已经三年多了,销售业绩一直不温不火。他着急业绩上突破,却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,感觉发展遇到瓶颈。
无奈只好考虑转型,碰巧赶上公司正在组织客户经理的内部竞聘,他想着从对外业务转到对内服务,工作的压力也会小一些,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。
为了营造努力上进的人设,报名次日,他就早起在朋友圈打卡晒书籍,晚上加班熬到最后一个离开公司,每天都把自己安排得满满当当。
本以为可以胜券在握,至少印象分不错。谁知道在竞聘当天,他却频频“掉链子”,不但PPT内容没有突出重点,在提问考核环节,专业知识也是一问三不知,场面很是尴尬。
小林的这种做法,其实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努力姿态。一是做给别人看,让人找不到话柄,至少形式上是认真对待了,结果并不受控;二是做给自己看,目的是求个心安理得不自责。
我们要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,这种流于表面的努力,不过是人浮于事的体现,会让自己看起来更加急功近利。所谓的努力也不过是一场“自我感动”,毫无意义可言。
1、选对赛道,将专业做到极致
职场瞬息万变,能够快速适应变化的是“新木桶理论”。
主要是指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长板,并把长板发挥到极致,便能在职场有立足之地,亦能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。
这里所谓的长板,通俗地说就是个人优势,指自己更擅长的事情。只有找准自己的优势,选对赛道,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,将专业做到极致、做出成果,这样的努力更容易被外界看见。
因为在职场上,衡量你价值的是从来都不是努力,而是最终的工作产出。
2、明确目标,用“元素思维”看本质
作家帅健翔老师曾分享过,他去新东方面试的故事。
在看到招聘信息时,离面试开始时间只有28天,而且他并非是985、211的毕业生,在学历上也没有先天优势。
这28天他只做了一件事,就是观看优秀老师的上课视频,总结规律和经验,训练自己的公众演讲技巧,聚焦讲课的核心,做到“简单、有趣、实用”。
最终过五关斩六将,通过了所有的试讲,成为大家眼中神一般的存在。
这就是典型的元素思维,指透过千变万化的世界,看清楚问题的本质,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,把简单化的问题元素化。
工作中也一样适用,我们想要努力得到好的结果,就要明确目标,选择正确地做事情。只要运用元素思维,聚焦岗位产出价值的核心去努力,就能迅速突破。
3、确定路径,保持热情去深耕
我们都知道,想要在职场上有所成就,并没有100%清晰的路径,很多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。
要允许自己拿低成本去做调研、探索和试点的,在确定大致路径之后,就要保持热情去努力深耕,而非浅尝辄止无果便放弃。
毕竟,把一颗“玻璃心”磨砺成“钻石”,绝非一朝一夕,而是需要持续努力,对自己保持高标准、严要求,才能做长期主义的受益者。
向阳生涯
职业规划师介绍,聪明的职场人都懂得保持优雅,而隐藏努力时的狼狈,就像天鹅在水上优雅地游着,把不停运动的脚隐藏在水下。
所以,从现在起,不要再轻易去说“我已经很努力”的话,因为职场只会拿工作成果说话。